【北京】世界园艺博览会---美翻了!



下午天气燥热,阳光下的温度似火炉,为节省时间,先查看一下园区旅游指南地图,几个版面密密麻麻,世园会的规模好大呀,仅核心园区占地面积就有503公顷。核心区是由“中国馆、国际馆、生活体验馆、植物馆和演艺中心”五大展馆组成。外围还有31个省市自治区和港澳台地区展园---等等,如果想深度参观游览,那需要几天时间才能完成。可我们只有半天时间,馆与馆之间路途又远,所以我们只参观了中国馆和国际馆,其它馆匆匆一扫而过。时间紧只能是走马观花,拍照是必须的,边走边拍,蓝天下的艺术园区真的美翻了,移步一景,看哪都美,相机、手机轮番拍,忙的不亦乐乎。

中国馆是北京世园会最具标志性的建筑,也是中国园艺的集中展区。设计为半环形,名为“锦绣如意”。外形既像中国古代宫殿,又似茅屋、农舍。建筑借鉴传统的斗拱、榫卯结构,效仿古人“巢居”“穴居”的智慧,将主要展厅覆盖于梯田与花丛之中。

馆内,展示的是来自全国各地的奇花异草,在展区平台上各放异彩。独具匠心的下沉水院让人“如同站在雨天老房子的屋檐下”感受中国特色之美。馆的总建筑面积2.3万平方米,地上2层,地下1层,最高处高36米。因时间关系,我们只参观了一部分。总的感觉:让人耳目一新、赏心悦目。

中国馆的木质结构,有规则的排列组合,在蓝天的映衬下,光影线条真美!

框架结实,真材实料,造型简洁大方优美。

走廊的设计很艺术,色彩漂亮,提倡绿色环保。
迎风招展的世界各国会旗

国际馆的造型更是别具一格。顶端由94把花伞构成,如同一片花海飘落在园区里。无论是在高空俯瞰,还是在伞下信步,人们都会被这一片独特的花海所吸引。据有关人介绍,国际馆是利用建筑遮阳、自然通风。室内顶面设计了天窗,最大限度保证场馆的自然采光和通透性。花伞的立柱可将收集雨水,使其渗入蓄水池,当雨水过多时,会流入排水沟,用于景观用水、绿化用水、路面冲洗等。节约能源,绿色环保,设计的非常巧妙。

在国际馆里我们看到一些东南亚和非洲国家展区,除了体现本国的风情特色外,展出的花草和植被并不多,多见的是展出的异国商品,工作人员在乐此不疲地叫卖着介绍着。价钱也不算贵。买些纪念品带回去也不错。

半天的游览就要结束了,感觉意犹未尽,也留下许多遗憾,众多场馆没有去成,我还会再来。另外,我们对世园会仍有许多期许,例如
;假期高峰人流量较大,导致各项公共设施排队时间较长,可适当增加临时卫生间及休息座椅、垃圾桶、防晒凉棚等设施,加大道路引导标识密度,引导私家车有序停放。还有提升园内餐饮量及周边住宿接待水平---等等。闲暇让我们轻松的带着家人,朋友一起走进长城脚下的园艺博览会,欣赏来自各个国家、各个国际组织以及我国各地,
带给人们的一场丰富多样的园艺文化“大餐”,
一定会让您大饱眼福,流连忘返。

巴基斯坦展台,出售的工艺品。

非洲展区的沙漠骆驼造型

世园会国际馆中,精心布置的长廊用剪纸写意的方式,为观众们开启了五大洲园艺巡游之旅。

以新剪纸风格体现中国特色与世界多元,运用无缝投影动画、近景投影、机械装置等多种方式,激发观者身临其境的体验感。

场馆外的格子地板,很艺术,但穿高跟鞋不好走哇。

国际馆员工的午餐


走入德国馆,员工发给我们每人几粒花种子。具体啥种子,机器上扫描才得知。

扫描后---显示的是太阳花种子。
徽剧是京剧之母,京剧的前身是安徽的徽剧,通称皮黄戏.清乾隆五十五年(1790)起,原在南方演出的三庆,四喜,春台,和春四大徽班社相继进入北京演出,同时吸收了汉调,秦腔,昆曲的部分剧目,曲调和表演方式,融化,演变成一种新的声腔,更为悦耳动听,称为"京调"。清代末期民国初期,正式称为"京剧"。

楼梯下的小怪人

前往中国馆的路上,看见了西藏馆,只是匆匆一览,看看外观。

西藏馆是一座方正的藏式建筑,洁白而厚实的墙壁、素雅的香布、红白相间的配色令其整体华贵大气。建筑原型为藏文创始人吞弥•桑布扎的故居,采用了现代工艺与传统工艺相融合的方法,再现了阿嘎土(地面)和边玛草(女儿墙)等传统材料的使用。

在这座建筑前,还有雪山溪流、白牦牛、玛尼石堆、五彩经幡、吉祥藏文等多种雪域元素的呈现,引得游人纷纷拍照留念。

场馆外的花花草草,虽然不是很名贵,但它起到了重要的绿化与装饰作用。

园区的青山绿水美如画

这蓝天太给力了!

行人走在凉棚下,也成一景。

绿色北京,长城脚下、妫水河畔,位于延庆的世园会园区,吸引了全世界的目光,“让园艺融入自然,让自然感动心灵”。
